查看原文
其他

逐步投入试营运 | 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

苍山不墨千秋画

洱海无弦万古琴

洱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流域面积 2565k㎡,入湖河流 117条,涉及大理市、洱源县等16 个乡镇,孕育了大理地区近四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为了实现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愿景,大理当地政府决定对洱海进行“抢救式”的保护治理模式。



工程以生态保护为主,兼顾健康养身、特色文化植入、旅游名片打造、智慧管控等功能,以实现“生态+”的概念,力争打造世界级生态廊道。工程总占地面积898.34h㎡,生态监测廊道建设129km,项目投资97.91亿元,建安工程费约31.9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修复及湿地工程建设、生态搬迁、生态监测廊道、管网完善、带有湿地修复科研功能的试验地建设五大工程。目前,项目各分段已逐步投入试运营。






01

以“保护+”初心,打造世界级生态廊道


洱海湖滨缓冲带的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不同于常规的滨水景观工程,作为国家关注的生态攻坚战之一,本工程更加强调的是项目规划设计的环保要求和生态要求,其次才是空间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怎样还一个美丽干净清澈的洱海给人们,是摆在设计师身上的重要责任。

设计因此在梳理现状情况、挖掘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策略,希望在保证洱海水质的前提下,通过生态格局的构建、生态敏感区的划分、低干扰生态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监测运营系统的建立来完成保护洱海湖滨带的生态环境,并通过人文内涵的注入、功能风貌的重塑、区域产业的联动和城市发展的带动,追寻塑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打造出集生态,风貌,人文和管理于一体的“世界级高原湖泊特色生态廊道”。

设计目标和规划策略确定后,设计团队首先对洱海的湖滨岸线进行了修复,在对岸线破坏最严重的村庄段详细调研和充分讨论后,提出了“缓坡入水,破硬还坡;岸线平滑,人退湖进;保留滩涂,生境修复“的三大设计原则和策略,在大理雨季到来之前顺利地完成了海西,海东村庄段的退台工作,成功归还了洱海一个自然生态的新岸线。








02

划定“三线”,消纳洱海内源污染


为治理好洱海,大理市划定了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三线”,即蓝线、绿线和红线,分别为湖滨带、缓冲带和调蓄带。其中的缓冲带主要是用来净化调蓄带溢流水体,同时消纳洱海内源污染,是洱海最重要的一道安全屏障,主要有隔离保护、缓冲净化、生态保护、固坡护岸和经济美学的五大功能。

在环洱海生态修改与湿地建设工程中,共需建设10个沟渠湿地。其中,海西8个,海北2个,主要净化重点为入湖沟渠水体,根据上游污染情况及净化目标,采用相应生态净化工艺,拦截并净化上游污染水体。生态净化区主要净化除重点沟渠外还涉及其他的面源污染,质上属于“干——湿”交替表流湿地,设计净化区总面积占洱海海西红线与蓝线之间郊野段总面积的15%,采用乔灌草自然净化方式,拦截并净化上游低污染水体。 








03

摒弃“一湖之治”,以竖向设计改善水质


在其他联合体单位的指导帮助之下,设计团队还对郊野段的水质数据进行梳理,选择合适的湿地类型,工程方案和种植策略,力求让除了有严格水质考核要求的其他沟渠的水质也能通过湿地空间和工艺设计得到极大的改善。

“一湖之治”并不能有效的提升洱海的水质,设计就此提出全流域治理理念,决定从根本上解决洱海水质差的现状。在具体实施中,设计根据水质保护目标体系确定构建新的水体循环模式,利用缓冲带建设功能性湿地的面积,截断流入洱海的水源,又以生态处理工艺对水体水质进行提升,监测缓冲带内湿地水体水质,再将达标的水质引入洱海。在竖向设计上,设计则利用湿地开挖土方打造形式多样的微地形,合理控制场地内的标高,将地形坡度控制在10~20度,最大堆坡不超过25度。







04

编织风花雪月的可识别空间


在完成基本生态格局的打造之后,秉持“保护+”的初心,设计还对大理本地历史、民族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在确保环洱海环境风貌的延续和整体协调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形式语言,依托村庄及地缘文化,在沿线空间注入文化记忆点,形成诗意般的对比与反差;且又对标识标牌,灯具,座椅,垃圾桶等进行定制化设计生产,从大格局到小细节都倾力打造着洱海湖滨缓冲带的本土文化,提供游憩、交往、休闲、运动的场所,以满足多元需求,同时提供文化和艺术活动的场地,最终实现大理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向世界游客展现洱海魅力。



茶马小邑

茶马小邑占地2400㎡,位于洱滨村,以古道运输的主要物资:草药,香料,茶等作为设计元素,打造了种植有蒲公英,香茅,蜀葵,云木香等具有观赏价值的药草园;种植有花椒,肉桂,茉莉,迷迭香等芳香植物的香料园;还有多品种山茶花的造景茶园。三园景致各异,各具特色,游赏其间,联想起千百年间马帮为通商跋涉在这悠悠古道上发生的各色故事,更为小邑平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意趣。


水上森林

水上森林占地约3000㎡,位于葭蓬村南,葶蓂溪北侧。设计因地借景,通过增设少量栈道及汀步,疏导人的活动,亦为动植物保留原有栖息地。同时水上森林也是人们了解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天然教室。这里能近距离观察洱海湖滨带陆生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以及鱼类、鸟类、两栖类和小型哺乳类动物,是宝贵生态知识资源库。身临其境的观察和体验能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兴趣及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古树悠廊

古树悠廊占地3200㎡,位于葭蓬村南,水上森林北侧。古树悠廊景点的原位置本是一片姿态奇绝,枝叶葱茏的古树,极富观赏价值。廊道巧妙地采用分岔道路的方式,不仅避让了古树,还将美景与道路融合,方便游客观赏古树佳木的苍华。




除了这些颇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景观节点外,在本次生态廊道建设风貌提升规划中,设计还将白族文化与建筑等结合,将建筑风格统一为白族民居,色调上则采用与本土建筑保持一致的青瓦白墙。对于建筑细节如屋顶、假檐、窗套、柱子、栏杆、大门、围墙等则都进行了色彩与样式的控制,整体协调统一,又独具特色。

此外,围绕生态廊道,设计还重点布置了基础服务设施,以满足人们活动的基本需求,并尽量降低对动物栖息地的干扰。例如设置智慧灯光、AI智慧跑道及智慧科普,降低对栖息地的影响,同时针对增设的服务设施,都安排进行了基础的运营及维护。

未来的洱海会是一个能够自我更新自然环境的生态滨水区,湿地、鸟类、植物都将在全域和谐共生,是可持续的集生态、风貌、人文、管理于一体的绿色水岸,亦是联系苍山、联系洱海的世界级的具有高原湖泊特色的生态廊道。



项目名称: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

建设单位: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项目工程指挥部

项目地点:云南省大理市

设计规模:898.34ha,环洱海一周,129km,村庄段宽度15m,郊野段宽度100m

设计/竣工时间:2019年4月-2020年12月


设计单位:

华建集团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

指导总师:应博华

项目负责人:杨凌晨

项目经理:王骞永

总控团队:杨凌晨、郭振华、费景波、王雨晨、魏宁

景观方案设计:王庆、曹旭、刘丽、聂蓉、片照岩、张敏杰、张立达、许玲

施工图设计:朱晓韵、张俊晨、罗忠华、姚靓凯、蒋贵洲、裴洁、翟浩源、熊廷柱、张晓松

种植设计:朱双武、高小钰、张欣欣

景观泛光照明:宋华、程一、徐博

标志标识设计:何为、朴敬美、梁鑫鑫

机电设计:刘帅

结构设计:朱佳、董波


合作设计: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水利、市政)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水环境、部分景观)


获奖情况:

第六届“华建杯”优秀原创作品评选创作优秀奖



长按识别

微信号:sxadl1999

华建集团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